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
未及施政教,所忧变炎凉.
公门日多暇,是月农稍忙。
高居念田里,苦热安可当。
亭午息群物,独游爱方塘。
门闭阴寂寂,城高树苍苍。
绿筠尚含粉,圆荷始散芳。
于焉洒烦抱,可以对华觞。
——唐代·韦应物 《夏至避暑北池》
夏至悄然到来,是否有觉得自己总是浑身无力、昏昏欲睡?这时候需要调养一下身体了。
夏至一过,阳极阴生,阳气盛于外,阴气居于内。此时养生,宜顺应阳盛阴衰的特点,养护寒气,趋避寒湿。
夏季属火,心气相应,此时应重视心神的调养,忌火气旺盛,恼怒忧郁,宜如室外之草物,生气蓬勃,向阳生长。根据嵇康《养生论》,夏季“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。”
暑易伤气。夏季不宜过分剧烈地运动。因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伤阴气亦伤阳气。运动亦宜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选择清凉的早上或傍晚。
夏日炎热,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英。故应注意避免被寒湿入侵,如空调房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。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、过道里,且应远门窗之缝隙。可在树萌下、水亭中、凉台上纳凉,但不要时间过长,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。
阴阳学说认为,夏月伏阴在内,饮食不可过寒,如《颐身集》指出:“夏季心旺肾衰,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,蜜水、凉粉、冷粥。饱腹受寒,必起霍乱。”心主表,肾主里,心旺肾衰,即外热内寒之意,唯其外热内寒,故冷食不宜多吃,少则犹可,食多定会寒伤脾胃,令人吐泻。西瓜、绿豆汤,乌梅小豆汤,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镇。夏季气候炎热,人的消化功能较弱,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。

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,食物极易腐败、变质。肠道疾病多有发生。因此,讲究饮食卫生,谨防“病从口入”。
本文资料来源为《中医养生学》http://www.saohua.com/shuku/zhongyi/lilunshuji/zhongxiyiyangshengxue135/152-20-3.html#m0-0